系统首页> 新闻中心>行业动态>正文

你好!轨道上的都市区①丨重庆为什么对轨道交通情有独钟?

发布于:2021-11-24

来源:重庆日报

   前不久召开的全市交通强市建设工作推进会提出,加快推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轨快线)、城市轨道“四网融合”,着力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区”。全景展现重庆近年加快轨道交通建设既有成就,畅想重庆轨道交通建设美好新未来,重庆日报今起推出《你好!轨道上的都市区》特别报道

   山水之城独特的地形特点,让重庆轨道交通创造了多个中国和世界第一。其中,2号线是国内最早建成的跨座式单轨交通示范线;3号线是当今世界上线路最长、客流量最大的单轨交通线;创立了国际上第一个跨座式单轨交通标准体系,其中部分标准已被多国译成本国文字参照采用;突破了多个国内乃至世界轨道交通桥梁第一,27号线攻克了国内首条长江上游V型河谷轨道交通过江隧道关键技术,解决了重庆山城江城的天然屏障制约;国内首创山地As地铁车型,实现国内地铁车辆纵坡达到50‰,填补了大纵坡运行的空白。

   同时,重庆轨道交通在单轨技术、山地As车、大跨度暗挖工程设计标准体系及施工工艺、交通深埋车站及长大区间防灾救援、江跳线双流制、互联互通等6方面的创新,为全球山地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提供了借鉴。
   如今轨道交通对重庆城市发展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尤其是面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这一重大历史机遇,重庆划分“一区两群”的国土空间布局。打破空间阻隔,实现“一区”同城化发展,大运力、高效率的轨道交通是最佳选择。按照“四网融合”的建设新思路,到2035年,重庆主城都市区轨道交通建设总里程将达到6059公里左右。


重庆人出行方式选择:
轨道交通在市民公交出行中的占比超过40%
   事实上,通过发展大运量、快速的轨道交通,破解市民出行难题,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在此前10余年的轨道交通建设实践中,重庆已经尝到了甜头。
   重庆轨道集团运营二公司车间安全管理员杨杰至今记得2005年6月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开通初期运营的盛况:“乘客在始发站排起长队。不少旅客到站时还意犹未尽,久久不愿离开”。
   首次涉足轨道交通,重庆就创造了多项辉煌纪录:轨道交通2号线不仅是西部地区第一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也是中国第一条跨座式单轨线路,重庆由此成为国内较早建成轨道交通线路的城市之一。
   有山城之称的重庆,城区道路狭窄,公共汽车受速度、运量限制,在居民日益增长的日常出行中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市轨道交通院士专家工作站站长沈晓阳曾做过一项调查,在2号线开通前,主城区(现为中心城区)部分主干道在高峰时期的单向客流量,每小时超过3万人次,但地面公交的运输能力每小时不到1万人次,运力远远落后于需求,城市拥堵不可避免。速度快、运量大、准时达的轨道交通,在当时已被视作改善城市公共交通的先进手段。重庆相关政府部门在2号线建设前所做的测算显示,这条轨道交通线路建成后,运力相当于400辆公共汽车,可减少50%线路的区域交通压力。
   事实给予了有力的证明。2号线开通16年来,单日最高客运量接近40万人次,与一辆普通公交车每天数百人次的客运量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此后,重庆加快了中心城区轨道建设的步伐。2011年,轨道交通1号线小什字至沙坪坝段开通;同年,轨道交通3号线二塘至江北机场段开通初期运营,它们与2号线共同形成了“大”字形的轨道交通线网基本骨架,标志着重庆轨道交通正式开启网络化运营。市住房城乡建委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重庆中心城区已建成9条轨道交通线路,通车里程为370公里,覆盖机场、高铁站、综合枢纽、商圈等重要功能节点,最高日出行量超过400万人次,在市民公交出行中的占比达到40%。
   方便市民出行的同时,轨道交通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作用也日益显现。昔日的不毛之地,随着轨道线路的抵达,变得繁华起来。例如,两江新区蔡家片区曾经是一片一片的农田和山坡,随着轨道交通6号线通车,崛起为一座新城。
同时,重庆发展轨道交通建设和运营还促成了一个新的轨道交通设备制造产业,目前产值规模逼近千亿元,有力地带动全市传统制造业的提档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
新时代的发展机会选择:

以轨道交通支撑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

   对于以轨道交通建设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给出了明确的政策指向。
例如,今年3月发布的《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优化提升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城市群;以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等轨道交通为骨干,推动市内市外交通有效衔接和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同年6月出台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则进一步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轨道上的双城经济圈”,轨道交通总规模达到10000公里以上,其中铁路网规模达到9000公里以上。
   抢抓发展新机遇,重庆乘势而上、积极作为——
   今年4月,重庆市规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轨道上的主城都市区规划》。一个月后公布的《重庆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公示版)提出,建设现代化的主城都市区,规划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体系,建设“轨道上的主城都市区”。
同年10月召开的全市交通强市建设工作推进会进一步要求,加快推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轨快线)、城市轨道“四网融合”,着力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区”,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提供强有力支撑。
一场更大规模、更高水平的轨道交通建设,已然启动。和这些年专注于城市内部轨道交通路网建设不同,重庆新一轮轨道建设,更加强调系统化,着重提出通过“四网融合”方式,通盘考虑高铁、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和城市轨道,构建多层次轨道交通体系。
“四网融合”将“融”出一个崭新的“轨道上的都市区”,就市民的获得感而言,其主要体现在“三个一”,即“一小时经济圈”、     “一小时通勤圈”和“一日生活圈”。
   所谓“一小时经济圈”,即在重庆主城都市区近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依托轨道交通组织产业功能轴带,畅通主城都市区产业链供应链,培育壮大优势产业集群,形成以轨促产、以产兴城、产—城—轨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一小时通勤圈”,即打造“门到门”的一小时通勤体系——出行轨道平均在途时间不超过40分钟,实现主城都市区“1小时”轨道全覆盖,轨道交通将成为主城都市区居民出行的首选。
   “一日生活圈”,即通过TOD(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开发,将轨道场站打造为市民的交通中心、生活中心、商业中心和居住中心,让轨道交通成为市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9月底动工开建、设计时速高达350公里的成渝中线高铁,可视为“四网融合”的大手笔之一。从媒体上看到这个消息,在中心城区上班的铜梁人何敏激动不已:“成渝中线高铁开通运营后,家门口就可坐高铁。(铜梁)到重庆中心城区只需12分钟,到成都也只有40分钟,以后每天下班后就可回铜梁了。”
   以轨道交通为引领,加快建设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现代城市,其势已成,其兴可待。